专访: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
新华网柏林10月15日电(记者唐志强班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14日至16日访问德国。代表团团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在访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有所作为、坚持创新、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具有竞争力。中国要想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从依靠大型项目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转向更具创新性、更有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发展上来,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主体需要有所作为。
他说,国家的经济转型战略需要由企业完成,政府签订的自贸协定、合作纲领也需要企业具体实施。中国企业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诞生与成长也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认知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成熟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学习。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组团进行国际访问的目的之一。
德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此次国际访问的第一站。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等20余名中国企业家将与德国企业界人士广泛接触,并拜访思爱普、宝马等德国知名企业,了解国际同行的创新机制和理念。
马蔚华说,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对质量和技术的执着追求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另一方面,最近的大众“排放门”事件也表明,一个有品牌、有影响的企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否则来之不易的声誉会受损害,中国企业应引以为戒。
马蔚华认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互补性,中国有巨大市场,德国有精湛技术。同时在欧洲经济复苏过程中,德国企业正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策略调整。这些都为双方合作创造条件,也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提供了很多机会。
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体上不会受到国内经济放缓影响。去年,中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目标和决心。
不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充满风险,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法律制度,要有充足的融资来源,并做好风险管控。
马蔚华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缺少的是既懂中国又了解国际市场的跨文化管理人才。人才本土化可以成为企业海外扩张的一种方式,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才也有很多,能够为中国企业所用。但是,企业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让人才看到发展机会是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原标题:专访马蔚华: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
稿源:新华网
作者:

中新网南宁9月13日电(记者林艳华黄艳梅)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加庆13日表示,结合北斗系统建设进展,下一步将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广西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深化与东盟各国卫星导航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服务东盟的北斗系统应用与服务体系,提升北斗系统在东盟地区服务能力。
9月13日,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马加庆在会上表示,按照北斗系统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本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以开放、合作、积极的态度,愿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国家广泛开展扩大北斗系统的国际合作,让世界感受来自中国的“北斗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被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列为四大核心供应商,多年来,北斗系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工作,推动北斗进入国际标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马加庆介绍,倡导多系统融合应用,稳定推动北斗系统走出去,已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持续组成北斗东盟行、北斗亚太行活动,推广北斗应用方面,已与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展开合作。
据悉,中国已初步完成地基增强系统基本系统研制建设,2015年完成150个国家框架站和300个区域加密站的建设。同时加快进行全球子网建设。
马加庆表示,北斗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应用,2015年,中国掌握卫星导航芯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接近同期国际技术水平,在气象、公安、交通运输、通信等关键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2020年,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幅提升北斗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
他透露,在导航型技术产品方面,第一代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核心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价格基本相当,导航芯片模块接近900万片,功能更低、体积更小的第二代北斗已经完成研制,年底实现量产。(完)
原标题:北斗系统将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