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
新华网柏林10月15日电(记者唐志强班玮)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14日至16日访问德国。代表团团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在访问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企业应有所作为、坚持创新、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具有竞争力。中国要想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步伐,必须从依靠大型项目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转向更具创新性、更有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发展上来,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主体需要有所作为。
他说,国家的经济转型战略需要由企业完成,政府签订的自贸协定、合作纲领也需要企业具体实施。中国企业不断进取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
马蔚华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诞生与成长也相对滞后,中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认知和开拓能力等方面与成熟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学习。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组团进行国际访问的目的之一。
德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代表团此次国际访问的第一站。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等20余名中国企业家将与德国企业界人士广泛接触,并拜访思爱普、宝马等德国知名企业,了解国际同行的创新机制和理念。
马蔚华说,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对质量和技术的执着追求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另一方面,最近的大众“排放门”事件也表明,一个有品牌、有影响的企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否则来之不易的声誉会受损害,中国企业应引以为戒。
马蔚华认为,中国和德国在经济上有非常大的互补性,中国有巨大市场,德国有精湛技术。同时在欧洲经济复苏过程中,德国企业正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策略调整。这些都为双方合作创造条件,也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提供了很多机会。
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总体上不会受到国内经济放缓影响。去年,中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目标和决心。
不过,海外并购和投资充满风险,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法律制度,要有充足的融资来源,并做好风险管控。
马蔚华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缺少的是既懂中国又了解国际市场的跨文化管理人才。人才本土化可以成为企业海外扩张的一种方式,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才也有很多,能够为中国企业所用。但是,企业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展示自身魅力,让人才看到发展机会是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原标题:专访马蔚华:中国企业应在经济转型中有所作为
稿源:新华网
作者:

2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2.35%,操作量较上周四增加25%。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二和周四各有1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
事实上,就在此次逆回购的前一天,央行还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规模为1400亿元,这也是央行在25日“双降”后又一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据了解,该次SLO操作期限为6天,加权平均中标利率2.30%。对于该次SLO操作,民生证券指出,央行此举用意是在9月6日降准释放流动性出来之前,先用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稳住资金面。此外,SLO释放流动性期限偏短,此举也可以为27日到期的1200亿元逆回购减压。
记者了解到,近期央行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方面动作频频。除降准降息外,央行在8月份还以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
据统计,8月份以来,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7150亿元,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投放流动性600亿元。8月19日,央行开展6个月期MLF操作1100亿元,利率3.35%。7月末,PSL余额为8464亿元,比年初增加4633亿元。此外,今年以来央行还三次下调PSL资金利率,以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降低融资成本。(唐柳雯)
原标题:央行近期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8月累计逆回购7150亿
稿源:新华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