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企老大神华如何自救?
【产业·公司】神华董事长张玉卓:脱困无妙药,唯有组合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曹煦| 北京报道
煤炭行业全面低迷之际,长期扮演煤市托市主力军的神华集团,有些托不下去了。
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虽然正值传统意义上的用电旺季,神华却已连续5次出台降价促销方案。行业龙头降价“自救”,折射出行业寒冬远未过去,而在煤矿亏损难止的情况下,促进产业多元化布局或成救命稻草。
进入6月,神华煤价“五连降”
在2月至5月期间经历了连续降价促销的神华,曾迎来短暂的供需两旺,5月末神华旗下黄骅港拉煤的船只数量明显增加。在神华的风向标效应之下,中煤集团、伊泰集团等大矿纷纷跟进涨价,市场一时涨声四起。
这促使神华一度在6月做出上调煤价的决定:从6月1日起,除神混1(5500大卡)和准2号(4900大卡)的价格与5月份相比保持不变之外,其他煤种每吨均上涨5元。
外界当时普遍认为,神华6月份上调多数煤种的价格,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修复性的反弹”,即便后市国内动力煤价格将企稳,依旧很难改变煤炭行业的困难局面。
好景不长,这种观点很快得到现实佐证。6月25日,神华集团便发布新的降价通知,从6月26日零时起(至7月底)下调动力煤价格,其中5800大卡和5500大卡下调20元/吨,5200大卡下调15元/吨,5000大卡以下下调10元/吨。
调控之下,神华6月煤炭销售量依然黯淡,仅为3720万吨,同比下跌22.18%。
这份成绩单让作为行业老大的神华不再淡定,神华决定再度下调7月煤价:7月10日起多个品种动力煤下调15元/吨至20.2元/吨不等。短短半个月内,神华累计降价20至40元/吨,创下2007年底以来的最低价格。
7月上旬,神华集团出台了新的阶段性煤炭促销方案,主要以热值较低的煤种为基准,按1:3比例通过与其他煤种进行掺配,但保证掺配后的混煤热值在5000大卡左右,以北方港平仓价344元/吨进行结算。尽管此次优惠方案可供销售的货量仅在130万吨左右,但该价格较神华集团6月公布的5000大卡下水动力煤挂牌价372/吨元下调了7.5%。
7月28日,神华公布的8月动力煤销售方案显示,主流煤种价格均维持不变,低卡高装、量价优惠和承兑汇票等促销继续执行。
8月6日,中国神华再次出台补充方案降价促销,在8月价格基础上加大优惠空间,对神混2(5200大卡)、神混5000、神混3(4800大卡)及石炭2(5200大卡)做出合计装船超过4万吨减10元/吨的量大优惠补充政策,执行日期为8月全月。
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林晓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神华上述促销方案是阶段性的,涉及的规模也不大,但不排除其后续还会再出台类似的销售方案。
也有市场分析认为,神华降价一方面是为了促销,但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加速行业整合。通过降价不断压缩煤炭利润空间,迫使煤质差、成本高、管理落后的煤炭企业停产倒闭,为包括神华在内的大型煤企提供并购良机,巩固其优势地位。
产业多元化助神华上半年未现亏损
亏损已经成了煤炭行业的标签。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鲁俊岭介绍,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00.5亿元,仅为2012年同期的10.5%。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84.1亿元,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到70%以上。
以全国产煤第一大省山西为例,7月28日该省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该省煤炭行业亏损超过40亿元,连续12个月全行业亏损,山西五大煤炭集团利润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67%。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上半年业绩可谓哀鸿遍野,已发布半年报或业绩预告的煤企中,除了露天煤业、兰花科创等少数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他要么亏损,要么业绩大幅下滑。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涉及煤炭板块的39家上市公司中,有18家今年一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亏损,亏损面接近一半。例如中煤能源(601898.SH)预亏8亿~12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6.86亿元;陕西煤业(601225.SH)预亏8亿~10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8.258亿元。
神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神华(601088.SH)是为数不多没有亏损的煤企,但其业绩出现大幅下降,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7.8亿元,同比下滑32.1%;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3亿元,同比更是下降了45.6%。
中国神华公告分析称,上半年经营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下游行业需求、天气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实现煤炭销售量177.8百万吨,同比下降24.2%;商品煤平均实现销售价格同比下降。
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神华大部分煤矿和全国一样,均出现亏损或减利,对企业安全生产投入、职工收入、队伍稳定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对亏损企业脱困“止血”是当务之急。
因此,在煤炭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神华能够保持总体盈利,主要归结为其产业链条的多元化,即矿、电、路、港、航、煤化工的运营模式。张玉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4年电力板块创造了神华集团40%以上的利润,2015年一季度这个比率已经超过60%。
据神华内部人士介绍,神华目前火电规模已达到国内第五,为上游煤炭生产提供了可观的内部市场,平抑了市场风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煤价大幅下跌造成的利润损失。此外,神华在煤炭企业中具有运输资源优势:铁路方面,神华有数亿吨运输能力;海运方面,神华是环渤海港口中下水数量最多的煤企。
但业内专家对神华未来营收、利润等前景并不乐观,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华虽为中国最大煤企,但其产量占比却并不高,对煤价也难有实际控制权。量价齐降的情况下,神华或可以通过铁路和火电弥补一定的亏损,但业绩下降在所难免。长远看,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煤价和销量都难以提升。”
而在张玉卓看来,煤炭行业要坚定信心,信心来源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放眼长远,煤炭清洁化是行业的未来;着眼当前,减少过剩和劣质产能,加强科技、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脱困没有捷径,不存在一服就灵的妙药,必须运用发展眼光,综合施策。”张玉卓说。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神华五连降煤价促销董事长坦言脱困无妙药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市场上的上岛咖啡门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上岛咖啡正在遭受上岛系咖啡品牌和其他咖啡品牌的双重夹击。据了解,八个区域的负责股东不满足于区域拓展的现状,纷纷推新咖啡品牌进行全国拓展。加盟商因持续亏损,放弃上岛品牌自谋生路。上岛咖啡不仅面临星巴克、太平洋等咖啡品牌的冲击,还得面临股东自有品牌的竞争。双面夹击之下,继续放纵管理的上岛咖啡,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股东创新品牌互抢市场
近日,西安饮食发布公告表示,与自然人王阳发(持有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51.8014%股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拟与对方所控制的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参股或股权投资等事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
公告同时显示,迪欧公司共拥有三个咖啡品牌: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上岛咖啡(经营权于江苏、辽宁、河南、广东、广西、云南6省)。令公众感到意外的是,一直以上岛咖啡竞争对手出现的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竟然与上岛咖啡6个省经营权隶属于同一家公司。而继续深入了解会发现,持有迪欧公司51.8014%股权的王阳发实际就是上岛咖啡的8位大股东之一。上岛咖啡南方区一位加盟部经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迪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实际上就是上海上岛咖啡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岛总部”)的江苏分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在上岛总部的官网看到,公司旗下共有13家分公司,据上岛咖啡内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上岛咖啡依然由8个股东分为8个区域经营管理,但各个股东拥有的分公司可以自由在各自的区域内设立分公司,“这些分公司也被纳为总部的分公司,因此显示有13家分公司”。该工作人员表示,上岛总部与上海浦东分公司隶属于同一家,网站上能直接搜索到的上海上岛餐饮连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则属于上岛浦西分公司,负责上海浦西地区以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上岛咖啡的经营。
除了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上岛总部的官网同时显示了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两个新品牌。据上岛咖啡福建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品牌也属于分公司股东的个人行为,并不属于上岛总公司的子品牌,“由于上岛采取的是分区经营,各分区股东想要涉足自己区域以外的市场,因此便推出新的品牌”。不过针对新品牌,上岛咖啡总部相关人员拒绝了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
众所周知,如今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两岸咖啡,最初一批门店也是由上岛咖啡更名而成。一位两岸咖啡门店负责人回应更名时曾表示,“两岸已经在全国做出名气,远远超出了上岛,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就是两岸,而上岛将会作为二级品牌”。
中国烹饪协会国际美食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西餐业协会秘书长许萌表示,股东纷纷新设品牌进行全国扩张,其实可以理解为:创始股东已经不再看好上岛咖啡品牌。
加盟商放弃品牌自谋生路
继北京商报记者报道,上岛咖啡加盟商退出加盟,更改品牌名称之后(详见7月15日《上岛咖啡走下神坛》),长春、济南等地上岛咖啡也陆续被曝加盟商关店、退出加盟。
统计显示,加上新开的一家上岛咖啡门店,长春地区的上岛咖啡已经从5家变成2家。而在此之前,有媒体统计显示,成都的上岛咖啡从高峰时的20家店锐减到12家,天津也从高峰时的70余家减到不足40家。
上岛总部官网显示,截至目前,上岛咖啡在全国共有1300多家门店。而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上岛咖啡鼎盛时期在全国共有约3000家门店,到目前为止,“已经关门的门店至少超过一半”。
在多数退出上岛咖啡的加盟商看来,一年10多万元的品牌加盟费,没有管理指导和培训,品牌的吸引力日渐下降,经营状况也日渐下滑。上岛咖啡一位拓展部主管表示,“早期开起来的店,现在要么在合约期满后自立品牌,要么自行关店”。
许萌表示,上岛咖啡关门已经不足为奇,“可以说上岛咖啡的关门是其自编自导的必然结果”,许萌认为,上岛咖啡几乎零管理的加盟体系决定了其发展混乱,随着品牌价值的逐渐流失,关门也成必然。
上岛咖啡进入品牌消耗阶段
分析上岛咖啡分公司子品牌胜过总公司核心品牌的原因,还得追溯到上岛将市场分为几大片区,由股东分头进行开发经营。这种方式给股东充分自由开发的权利,同时也给了各股东在上岛咖啡的荫蔽下,以相同的经营模式发展自己子品牌的机会。迪欧咖啡和两岸咖啡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崛起。
与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品牌早已不具备一战之力的上岛咖啡,如今还面临着创始股东自有品牌的夹击。
一位咖啡厅经营者表示,之所以选择加盟,很大一方面因素是因为自己对咖啡文化和咖啡经营不懂,才选择一个知名的品牌加盟,这种“抱大腿”的心理,让经营者对品牌依赖很大。对此,许萌再一次提到,上岛咖啡没有给加盟商足够的管理引导,还标高内部采购价,“明显是目光短浅的自杀举措”。
走下坡路,乃至走向末途已经成为业内对上岛咖啡的共识,其加盟模式已经屡次被当做餐饮业失败加盟模式的案例。许萌指出,上岛咖啡一直在卖品牌,把品牌当做摇钱树,靠收加盟费赚钱,完全忽略了品牌生存的核心——管理。
在许萌看来,品牌就像是企业的孩子,需要进行认真的培育,上岛咖啡的股东一直不齐心,作为一个进入市场不到50年的新品牌,从一开始就在消耗品牌,“十几年前,结合当时上岛咖啡加盟店脏乱差的情况,就已经有预言表示,上岛咖啡的加盟模式早晚会把自己夹死”。
与此同时,许萌表示,“简餐+咖啡”模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上岛咖啡补上急缺的管理短板,学习成熟品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或许还有回春的可能,否则早晚会被市场淘汰。(贺陈慧)
原标题:股东各自为战上岛前景堪忧进入品牌消耗阶段
稿源:新华网
作者: